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由此,张福锁提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议,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去年4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由此,张福锁提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议,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去年4月,深谙耕地重要性的张福锁联合中国工程院多名院士建议尽快开展全国耕地质量普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指出,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项工作将促进中长期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依据。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回国后,唐华俊一直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研究,围绕土地适应性评价、耕地承载力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开展科研工作。“咱就是土地体检员,时刻关注着土地健康。”唐华俊介绍,遥感技术除了监测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态势,还要监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5年,唐华俊赴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选择了农业土地资源专业。”唐华俊说,“在外求学,回到祖国服务‘三农'的心始终炽热。”
“经过努力,一大批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唐华俊说,山东冬小麦监测结果用于指导该省冬小麦种植补贴,广西监测结果应用于指导灾损补偿发放……遥感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31个省份。2012年,“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探索之路并不平坦。数据不理想,结果不满意,时常有之。等到好不容易有了结论,却发现同行已抢先一步发表。看着同行精心撰写的论文,大家伙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咬牙坚持,从头再来,努力走得更快些。”一次次挫折反而激发了李家洋的斗志……
“求学路上,我也有机会转入其它领域,但我还是坚持做植物研究。”李家洋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植物研究对我而言更有吸引力、更有价值。”
磨刀不误砍柴工。唐华俊组织国内10多家单位协同开展持续攻关,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多源遥感作物信息获取、农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及区域尺度的国家级农作物遥感监测工程化运行系统。系统为农业主管部门和各地及时掌握农作物生产情况、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李家洋团队培育的“嘉优中科1号”连续多年万亩示范平均产量比普通品种增产20%以上,适合机械化或直播等栽培方式。
他决心靠双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曾因贫困几次辍学,但信念支撑着唐华俊一路坚持。1978年,他考入西南农学院,“从家里背着一床破被去学校报到”。
刚起步时,唐华俊和同事们陷入了国内农业遥感信息源稀缺的困境。那时,农业领域没有卫星数据接收站,遥感数据难以获取。“必须为农业生产装上‘天眼'!”唐华俊多方努力,牵头建立了农业领域国内首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那时,导师希望唐华俊留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对此,唐华俊说:“没什么好犹豫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要为中国的农民做事、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事,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变过。”唐华俊毅然选择回国。
面对新课题,唐华俊坚守在科研一线。“我有个心愿——让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技术为智慧农业赋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更多乡亲种地有赚头。”
——编 者
李家洋先后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带领研究团队在稻米品质形成机理、水稻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先后4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本报记者 常 钦
“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埋头苦干,我们的科学研究就能如同一粒粒种子,破土发芽,拔节生长,终将孕育丰硕果实,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富裕作出贡献。”李家洋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几十年如一日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1977年,李家洋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来到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后来到美国留学,他一直聚焦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去年4月,刺梨开花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刺梨基地里,多了几位大学生,他们每天骑着三轮车穿梭于乡间。当地村干部介绍:“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项目,师生到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当地产业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创新。”
文章来源:《现代显示》 网址: http://www.xdxsgw.cn/zonghexinwen/2022/0830/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