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报国一直是张福锁的努力方向。如今,由他牵头创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如何找到高产又优质的水稻?“育种就像是搭积木,找准
科学报国一直是张福锁的努力方向。如今,由他牵头创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如何找到高产又优质的水稻?“育种就像是搭积木,找准积木块,才能更快更好地搭建出理想模型。”李家洋说。
如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唐华俊敏锐捕捉到了新课题:“数据成了新农资,科技成了新农具,智慧农业前景大好。”
系统由室外室内两部分组成。唐华俊指着闪烁的信号灯说,室外部分负责跟踪捕捉卫星轨道和过境信息,卫星进入接收范围就会启动接收。数据传输到室内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存储,为农作物遥感科研发展提供稳定的信息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化肥用量快速增加,依靠改土施肥等传统思路解决不了既要增产又要环保的问题,必须创新理论和技术。
对李家洋来说,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源自内心深处的“三农”情结。
有人问唐华俊,当时国内条件比较差,有没有后悔?“从来没有!相反,我很欣慰自己回来了。回到培养自己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以致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唐华俊回答。
在30多年的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张福锁始终坚持在一线从事植物营养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难题,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从矮秆水稻品种选育推广到杂交水稻技术突破,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如今,告别了“吃不饱”的旧烦恼,又遇上了“吃得好”的新需求,李家洋继续向水稻育种的新高峰攀登……
唐华俊说,国内农业遥感起步较晚,从立项找经费到购置仪器调设备,再到带队伍做研究等,“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希望”。
辛勤的汗水换来沉甸甸的收获。从影响水稻茎秆机械强度,到分蘖角度,再到稻穗大小,一个个影响水稻性状的关键基因被李家洋找到,一系列成果奠定了我国水稻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
让稻香飘满广袤田野,是水稻育种家的梦想。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品种,李家洋一直在努力!
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从承担课题的子任务到独立完成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成果总结等,唐华俊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1994年,李家洋回国,在30多平方米的旧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他决定离开熟悉的领域,在竞争激烈的水稻研究赛道上起跑。
自今年2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以来,张福锁已经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工作生活130多天。
在浙江富阳的稻田里,卷着裤腿弯着腰,查看禾苗长势,汗水浸透衬衫;在海南南繁基地,顶着烈日炙烤,悉心观察水稻穗数……从试验田到实验室,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见图①,中,中国科学院供图)几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只为育出一粒粒好种子。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入田间,生根发芽,造福农民。
当好土地体检员为智慧农业赋能
一心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耕好农业‘大田'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欧洲农业遥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广泛推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普及应用。唐华俊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农业科技进步,要深耕一亩三分地,还要会打开眼界看世界。”
“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减少10%—20%,农田亩产值每年每亩超过1万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色低碳共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见图③,右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供图)带领团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围绕“面源污染解析与防控”“高值作物系统构建与优化”等六大方面开展攻关……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学科,突破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落地。张福锁带领团队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我国化肥的增产和环境效应,为养分管理由单一增产目标向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多目标协同转型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此后的岁月,李家洋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建筑工人。但日子再苦,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理想,“白天抬水泥,晚上挑灯看书。”李家洋回忆说。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
30年来,张福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项。
文章来源:《现代显示》 网址: http://www.xdxsgw.cn/zonghexinwen/2022/0830/1092.html